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

低薪到底該不該買房?他勸:不要變成房蟲的奴隸

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
「有土斯有財」觀念深植不少人心底,但台灣的高房價令人卻步,想買也買不起,有網友在《mobile01》發文表示,低薪族為了買房反而讓自己成為「房蟲的奴隸」,省吃儉用更犧牲了生活品質,因此認為「不要被局限在一定要買房的迷思」中。
現今年輕人多半薪水不高,《mobile01》上有網友發文,「一個月只賺20K、30K、40K的年輕人,不要被侷限在一定要買房這迷思,人生如果把大部分賺來的錢都拿去買房,真的是很蠢的一件事。」該網友認為,年輕人為了買房接受不合理的房價,每天只能省吃儉用,讓自己變成「房蟲的奴隸」,根本就是「你的夢想你的人生,房蟲替你享受」。
然而也有不少人擔心,現在不買房,以後年老時會無房可住,對此發文的該網友則認為「你都還沒老,想這問題幹嘛?年輕就在想養老」,並表示之後房價也許會下跌,或是有新的居住型式出現,退休了也可以去郊區買房養老、或住養老院,年輕人實在不需要急著購屋。網友也認為,「要不要成為房奴,就靠你自己決定。在這房市之亂中,只有二種人,騙人的人和被騙的人。」
此文一出引發兩派網友激戰,一派認為贊成不該急著買房,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比較重要,「賺不了那麼多給房蟲就不要當房奴,勇敢追夢吧」;但另一派則認為,若不買房未來根本就無保障可言「揮霍完青春夢想之後,我怎麼買房給老婆小孩住?」、買房不是最蠢,最蠢的是:你大部分錢都拿去租房」。

愛心房東租給弱勢族群 有3大稅賦優惠

文/記者馮牧群

7月23日至8月31日為住宅補貼受理申請期間,今年共有6萬5963戶租金補貼名額,凡是出租住宅給弱勢族群的房東,《住宅法》規定提供公益出租人綜所稅免稅額每月每屋最高1萬、房屋稅率1.2%、地價稅適用自用稅率等3種稅賦優惠。
營建署國宅組表示,公益出租人自2014年起享有房屋稅適用自用住宅稅率1.2%的優惠,但2014至2016年的公益出租人須透過主動申請核發核定函,才能享有稅賦優惠,2017年起依住宅法訂定的公益出租人資格認定作業要點,除民眾可主動申請核發認定函外,亦可由政府主動認定。
至於所得稅,國宅組表示,《住宅法》規定,住宅所有權人將住宅出租給符合租金補貼資格且接受租金補貼者,申報所得稅時表明自己是公益出租人,即享有每屋每月租金收入最高1萬的免稅優惠。地價稅部分,公益出租人出租房屋的土地,直轄市、縣市政府課徵的地價稅可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,而地價稅優惠自治條例由地方政府訂定後,報財政部備查,目前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、宜蘭縣及連江縣已公布愛心房東地價稅優惠。
過去常有民眾因房東課稅問題,無法申請租金補貼,營建署表示,政府已提供稅賦優惠,有空餘屋的屋主可考慮出租給領有租金補貼的民眾。房客若符合租金補貼資格者但未申請,房東也可檢附相關文件向直轄市、縣市政府申請公益出租人認定函;國宅組提醒,《住宅法》規定公益出租人須為住宅所有權人,因此租約上所載出租人若非住宅所有權人,將無法認定為公益出租人。

5財務決定 遠比買房更重要

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/綜合報導

網路作家道格拉斯 (Michael Douglass)決定買房後,老聽到有關置產的不正確觀念,例如: 「房地產是很棒的投資」 (從歷史角度而言,房地產勉強勝過通貨膨脹)、「房屋淨值是極佳的儲蓄媒介」 (房子是非流動資產,當你想動用淨值時卻難拿到錢)。
道格拉斯覺得最離譜的說法是:「買房是你一生最重要的財務決定」。他指出,買房是個大決定,然而絕非最重要決定。他馬上可想出遠比買房更重要的五個財務決定:
1.確定退休需要的金額,並致力存出這筆錢:每個人都希望有足夠的錢退休,但除非你具體知道退休生活需多少錢,否則只是在做夢。
2.終結卡債惡性循環:美國家庭平均有1萬6000元卡債,利率可能為15%以上。如果每月只付最低金額,償還1萬6000元的卡債要花27年,並多付1萬9000元利息。這還是假設你在這27年間沒有新卡債,但因為只付最低額,很可能迫使你再向信用卡借錢。
3.建立應急金:付清卡債後,下個該做的事就是存出三到六個月的生活費。然而半數美國人碰上緊急狀況時,連400元都付不出來,也就是說,突然需看牙醫、突然需修房子,就可能使你面臨財務災難。
4.參加401(k)計畫:撥存到401(k)的款項不需付稅,直到領出來為止,而且雇主通常會提供配對金,以吸引員工參加。
5.投資在股票或指數基金 (index funds):從歷史角度看來,房地產的回報只比通膨高1%,而股票卻每年勝過通膨6%以上。你不需是選股天才,購買指數基金就可接觸到廣泛股市,同時費用低。

買房觀念變 代銷:年輕人視為消耗品

中央社
全國商總不動產委員會主委謝坤成分析,現代年輕人買房觀念與父執輩大不同,他們買新不買舊、寧可要精華區小房,且買房不再是住一生或留給子孫輩,而是消耗品,如同買汽車一樣。
全國商總理事長、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今天舉行2018年房市展望記者會,並邀請商總不動產委員會主委、中華民國不動產代銷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謝坤成分析房市變化。
謝坤成表示,今年房市的銷量有所成長,特別是小宅的量在成長,這些小宅銷量成長不一定和股市或經濟景氣有關,而是因為消費觀念在改變中,因為主要這一波買房者不少是70幾年次的年輕人。
謝坤成分析,這群年輕人買房寧新不愛舊,寧可買地段好的小房,而不要地段差的大房;他們最偏好拎著皮箱就能搬進去,不要再讓他們花太多時間做裝潢、買家具,而且交給建設公司打點裝潢和家具,可以買得更便宜,順便算在總價內再一併貸款。
他說,汽車業務員通常會問買車的年輕人,自備款夠嗎?買新車5年免保養,一年乙式全險,再加裝許多配件,不用再花任何錢,只要下個月去付貸款就是了;而房地產開發商也走同樣的路,賣房子和車商賣車方式一樣。
謝坤成指出,對年輕人買房只要問3個問題,是否買得起、住得起、付得起?只要自備款夠,其餘全部用貸款。主要是年輕人喜歡有享受的感覺,只要付得起就行,他們不要爸爸的老賓士,而要新的1500 C.C.小車。
他強調,年輕人買房的消費觀念改變中,過去人買房要天長地久,買了房就住一輩子,並成為小孩子的故鄉;但現代年輕人卻把房子當消耗品,有好的、新的房就換房,既然是消耗品就有折舊,房子舊了就會折價,房子新的當然會漲,因此現代人住多大、住哪裡都是可以隨時改變,不再一成不變。

擔憂買不起房、變成「下流」老人 調查指青年財務焦慮感大增

科技新報【文‧黃嬿】
青年低薪,又剛好遇上高房價時代,使得成家立業難度大增,年輕人因擔憂自己的財務狀況而引發身心問題的比例大增。美國保險和財務規劃公司 Northwestern Mutual 報告指出,超過四分之一的千禧世代認為財務壓力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,比例超過一般人的兩倍,四分之一的比例感到身體不適,還有一半的人感到沮喪。
MarketWatch 報導,1980 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在 2007 年經濟衰退期間進入就業市場,工作不穩定、薪水增加幅度緩慢引起的焦慮感受無處不在,報告稱約 69% 的人因為收入問題感到焦慮,67% 的人表示怕存不夠錢,53% 的人則是擔心失去工作。
高房價是主因之一,在美國另外一個問題是學生貸款空前的高。不過千禧世代也是最會花錢的世代,約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有過度消費的傾向,超過 X 世代的 26%,以及 19% 的嬰兒潮世代。大約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還表示,他們已經花掉本該做其他用途或儲蓄的錢,也遠高於 15% 的 X 世代和 4% 的嬰兒潮世代。
他們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?調查指千禧世代每年在基本支出的平均花費比上一代高出 2,300 美元,包括雜貨、天然氣、餐館、咖啡和手機帳單,千禧世代每月在餐費花 233 美元,而老一代的花費是 182 美元,手機費每月 161 美元,而老一代人的花費是 135 美元。
專家建議有幾種方式減少自己的財務焦慮感,第一是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,以免陷入「比較與絕望的陷阱」。經濟學家凡勃倫(Thorstein Veblen)1899 年出版的著作提到炫耀式消費,描述新富人購買奢侈品以展示經濟實力並提高他們社會地位的現象。現在這個現象透過社群媒體幾乎無所不在,使得炫耀性消費、同儕壓力,不落人後的現象並不僅限於富人。
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馬歇爾商學院(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)行為經濟學家 Fernando Zapatero 認為,「人們很多決定主要是基於這種比較效應」。Zapatero  表示,「衡量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可以刺激一些人獲得經濟成功,那種競爭性的衝動促使他們更努力工作,投資更多,堅持不懈」。但也可能導致人們浪費錢來處理對自己而言並不重要的事,譬如看到鄰居買名車也跟著買,看到別人出國也跟著出國,卻忘記還要付小孩學費。
第二是建議縮小自己的財務目標,以避免對買房或退休等更大目標感到無望。最終,人們必須想清楚什麼是重要的,什麼是不重要,把心思放在自己的決定和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其他人的生活,且必須意識到,其他人的奢侈生活方式可能並不如表面上那麼容易達成,譬如他們可能有很多債務,也許他們要工作到 75 歲,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背後是什麼,所以停止比較,焦慮感肯定會大大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