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政府在住宅政策的考量中,皆以「增加供給」為施政方向,建造「國宅」、「合宜住宅」,拉高物件數量以提供民眾居住,短期內解決部分住房問題。但物件經過閉鎖期後釋出市場,房價就跟著周邊一般住宅價格齊眉並進。以台北市12處知名國宅為例,70年代推出的物件單價僅個位數,但時過境遷,價格已翻漲3~15倍,與鄰近區域價格不相上下。
統計各國宅漲幅,75年推出的中正區新隆國宅漲價最多,從一開始單坪4.7萬到目前76萬,總漲幅超過15倍,平均年增率為54.2%;信義區永吉國宅與大安區正義國宅則名列第2、3名,分別從4.5萬、6.8萬漲到現在62.9萬、90.5萬,房價暴增近13倍,年增38~40%。其中新隆國宅學區佳,長年皆是「明星國宅」,加上海砂建材引起改建討論,行情不斷看漲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,所謂「國宅」定義為解決居住問題而興建的國民住宅,但隨著移轉條件解禁,進入自由市場買賣後,便成了「國宅名、豪宅價」,對於解決長線住宅問題來說,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。
徐佳馨進一步分析,國宅價格隨時間攀高,已失去當年興建的立意,而土地資源有限,政策執行上不能只聚焦於「買得起」,尤其國民所得停滯達15年,其實「住得起」才是真正關鍵。住宅方案必須將「租屋」納入規畫,利用優質出租物件滿足現有居住需求,才能對症下藥解決住宅的根本問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